牘是古代書寫用的木簡,尺牘本義是指長度一尺的木簡。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,人們主要用竹、木或帛來書寫記事,敘情表意,傳遞消息。凡是用一尺長的木簡書寫的文字都稱尺牘,于是尺牘就由書寫工具演變成一種文體,在這種文體中又以書信體文章居多,所以人們往往以尺牘代指書信。

尺牘中的文詞與書法藝術完美結合,構成優美的字帖,不僅能夠傳遞信息,而且能夠展示作者的文采風流。尺牘發展的最輝煌時期無疑是魏晉時代。魏晉時期,流動優美的行草尺牘成為一代風尚的文化藝術,其代表人物首推王羲之、王獻之父子。

王獻之(344——386),字子敬,小字官奴,羲之第7子,官中書令,又稱“大令”。王獻之從小天資聰穎,書法頗有名氣,性格高傲豪邁,風流瀟灑。他7歲學書,先學父親王羲之楷書、行草書,接著學習東漢張芝的草書,然后以極大的勇氣和才智,沖出了父親的藩籬,創造了開張超逸的“大令體”。

從筆法上看,王羲之用筆“內擫”,即以藏鋒為主,偶帶露鋒,筆意緊斂,給人以精氣內含而又略帶鋒穎之感;而王獻之則用“外拓”法,即以露鋒為主,藏鋒其次,筆意開張,給人以一氣呵成、神采飛揚之美。從字體上看,王獻之打破了楷書、草書的界限,創造了“行楷”、“行草”兩種新書體,后人稱之為“破體”。
本書選錄了王獻之尺牘書法墨跡、刻帖共22幅。從書體看,行楷書11幅,行草書12幅。
行楷書尺牘中,《廿九日帖》用筆洗練沉穩,點畫飽滿,筆勢外耀。《地黃湯帖》筆勢活潑跳蕩,沉著軒昂,一氣呵成。《東山帖》用筆正側藏露兼備,字勢散淡。《節過歲終帖》字形時而草體,時而行書;最后兩行筆勢放縱,全用草體,富有流動感。《歲盡帖》行中帶草,筆勢流動。《月終帖》全篇字字獨立,從容舒緩。《敬祖帖》結體內緊外松,章法前密后疏,氣勢酣暢。《承姑帖》運筆從容,筆畫精到,字形端莊,字距疏朗。
行草書尺牘中,《鴨頭丸帖》用筆明快靈動,筆墨在絹上留下絲絲飛白,筆勢婉曲而奔放,呈現出柔中有剛的力感。《十二月帖》初下筆作真行,筆畫厚而短,第四字“割”為過渡,以下便是流利奔放的行草書,筆勢連綿,一筆而成。
字形大小間錯,結體疏密變異,自然多姿。《中秋帖》通篇筆畫豐滿肥腴,而且連綿如帶,了無飛白。此帖與王羲之《快雪時晴帖》、王珣《伯遠帖》一起,被乾隆皇帝視為“三希之寶”。《授衣帖》行書字勢和草書字勢交替出現。
《愿余帖》和《玄度帖》點畫連綿,字勢欹側,氣韻淋漓酣暢。《先夜帖》通篇草體,近似王羲之《初月帖》、《遠宦帖》,筆勢驚急爭折,草法簡略而節奏緊湊。《不謂帖》行、草相間,筆勢或收或放,自然活潑。《蘭草帖》筆畫飽滿,布局隨意。《送梨帖》筆勢活潑自然,饒有趣味。《想彼帖》筆畫連綿酣暢,瀟灑豪邁。
從內容上看,上述尺牘反映了王獻之的生活片段、身體狀況以及與家人、友人之間的離情別緒,從中可知晉代名士放縱的生活和痛苦的心情。
在書法史上,王獻之與乃父王羲之一直并稱“二王”,對唐宋以來張旭、顏真卿、楊凝式、蘇軾、趙孟頫、董其昌等眾多書家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