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羲之,字逸少,原來是瑯琊人,后來把家遷到會稽山陰。東晉時期有名的書法家,有“書圣”的稱號。曾經為官做過秘書郎、寧遠將軍’江州刺史,后來成為會稽內史,領右將軍。在書法史上,他和他兒子王獻之合稱為“二王”。

王羲之
王羲之出身魏晉時期名門瑯琊王氏,他天賦異稟,七歲的時候就擅長書法了。有傳說晉帝當時去北郊祭祀,王羲之將祝詞寫在木板上,派工人雕刻,刻字的人法系西安王羲之字的墨跡已經滲透進木頭三分的深度,木工很是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,書法技藝居然如此的爐火純青,能入木三分。

在永和九年,王羲之和謝安等人在蘭亭舉行活動,在此期間大家一起喝酒作詩,把詩匯集成了詩集。王羲之當時很是高興,在這種情況下即興為這本詩集做了序,這就是后世流傳的有名的《蘭亭序》。這序可能及天時地利人和的效果,王羲之超常發揮了,據說后來王羲之再也寫不出這樣的作品了。宋代的書畫博士米芾稱《蘭亭序》是“天下第一行書”。
王獻之,字子敬,東晉著名書法家,畫家,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。晉太宗簡文皇帝司馬昱的女婿。同他的父親王羲之和張芝、鐘繇四人并稱為“書中四賢”。王獻之從小就很聰明好學,在書法上專攻的是草書和隸書,還比較擅長畫畫。
王獻之小時候就負有盛名,放達不羈,雖然每天都待在家里,但是形容舉止并沒有顯得散漫,才華和氣度都超過當時的人。他有一次和他的兩個哥哥王徽之、王操之一起拜訪謝安,他的兩個哥哥和謝安總在談論當時社會的風俗見聞。王獻之只是和謝安問候了幾句就回家了。客人問謝安王氏兄弟誰比較優秀,謝安認為是王獻之,因為他認為大凡杰出的人才都是少言寡語的。
王羲之蘭亭序真跡鑒賞
王羲之于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蘭亭一聚中,寫下了亙古的“神書”《蘭亭集序》。《蘭亭集序》的寫成就連作者王羲之本人都是極為喜愛,后來已經可以寫不出這樣的作品來了。到了唐太宗李世民那里,《蘭亭集序》更是被視為至寶,到了宋朝被稱為是“天下第一行書”。這么一部絕世的佳作,其真跡自然是被世人所關心的。
后人臨摹的《蘭亭集序》
根據唐朝史家劉悚劉悚所寫的《隋唐嘉話》中記載,《蘭亭集序》真跡經歷這么一段傳奇的歷程。在王羲之去世后的將近二百年間的時光里,《蘭亭集序》真跡都是被王家人是為傳家至寶世代相傳的。到了公元548年,南方的梁朝政權在經歷了五十余年后,因為侯景之亂而被四分五裂,《蘭亭集序》第一次流失在外。
之后《蘭亭集序》被南朝的一個叫智永的僧人獲得,而他就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。《蘭亭集序》在智永手中妥善保管了幾十年,后被獻給了南朝的陳宣帝。到了公元589年,陳朝被隋楊廣滅了,陳朝的寶物盡歸隋楊所有,其中自然包括《蘭亭集序》。不過楊廣并沒有將其當作寶物,不在乎的他被智永的徒弟智果以拓本為由借走了。楊廣做了皇帝后,也就沒有向智果要回真跡,所以就輪到智果收藏。
李世民也是個喜歡欣賞書法的人,極為推崇王羲之的書法。當他看到當年智果所拓的《蘭亭集序》拓本時,極為激動。于是命人花重金向智果購來。當李世民登基為唐太宗時,命人臨摹出了十本。因為唐太宗太過喜愛《蘭亭集序》,所以在其駕崩之后,真跡也就隨著他被葬在昭陵之中。
王羲之樂毅論原文閱讀
《樂毅論》是三國的時候夏侯玄撰寫的,這是一篇講述戰國時期的燕國名將樂毅在外征戰的文章。王羲之之所有抄寫這篇文章,是為了給他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的。
晉右軍王羲之書目
《樂毅論》是王羲之用小楷抄寫的,這帖在楷書中也頗負盛名,歷代的名家都對此贊不絕口。因為這一書記并沒有被提起過,所以梁武帝和陶弘景層對這篇書跡有過評價,認為他們收藏這篇可能不是王羲之的真跡。盡管如此,釋智永對王羲之的這篇《樂毅論》評價卻是非常的高,認為這是王氏正書第一。
清代的錢泳對王羲之的《樂毅論》更是贊賞,他認為:王右軍的《樂毅論》是千年以來楷書的始祖,他的話算是有理有據。因為《黃庭》、《曹娥》、《像贊》都不是絕妙的,只有《樂毅論》沖容大雅,方圓適中,是最上乘的楷書名帖。
《樂毅論》這篇文章,在外顯露沖藹的模樣,在內蘊含清剛的氣息;在遒勁之中卻又不失婉媚;在端莊之卻又中不失姿態。精湛樸實,純正美好,清峻雄渾,清峻雄渾,意境高遠,靜氣迎人,真可以說是“不激不厲,而風規自遠”。文字看起來靈活而無法捉摸讓人感到和暢舒適,又有著一種超出世俗的感覺,真是學識淵博之士所做的一篇卓爾不群的作品啊。此外《樂毅論》還是學習小楷的上乘法帖,從這篇《樂毅論》學起,你一定能獲益匪淺。